中国·青冈  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青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7-01-10        来源:中国·青冈        作者:中国·青冈

     

“十三五”时期,是青冈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奋力推进农区现代化建设的提速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并结合青冈县县情实际编制的《青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规划总体上是战略性、宏观性和指导性的,规划在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加快发展主旋律,积极应对新常态,科学谋划新发展,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坚持“进中求快”主基调不动摇,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73320调整到50.1:34.5:1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286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8.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10.5%,是历史上投资增长最快时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99亿元,年均增长26.3%,是“十一五”末的3.2倍,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8%,实现19.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

二、工业总量持续扩张,主导作用日益强化

坚持“项目兴县、工业强县”,累计引进建设产业项目100个,总投资92.3亿元,龙凤玉米二期、赛美葵花籽仁自动化生产、四川长林熟食品深加工等56个项目投产运行,绿色食品、亚麻纺织、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优势初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户,较2010年增加12户,增加值达到8.2亿元,用电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规划建设五福桥经济开发区,青冈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共入驻企业87户,是2010年的1.9倍,贯穿两个开发区、惠及7个乡镇12万人口的扶贫路全线通车。

三、现代农业全面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高

粮食总产达到26.07亿斤,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985家,比“十一五”末增加595家,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区达到400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796.6万头(只),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年均造林2万亩以上,森林覆被率达到15.4%,靖河湿地公园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29个,被评为省级规范社4个,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8%实施流域治理、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完成通肯河堤防修复39.8公里、行洪区清障97公里,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37.2万亩。

四、商贸经济繁荣发展,内部结构日趋优化

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770万美元,始终位于全市前列。引进建设滨北汽配城、中心市场等专业市场14个,兴隆大家庭、华亿汽配物流园、滨北云农业等商贸综合体4个。粮食仓储规模企业发展到18户,仓储能力达到180万吨。

五、基础投入不断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以棚户区改造为牵动,实施市房开发、棚户区改造11.14万平方米,城区实际控制面积扩大到10.4平方公里。新建改造道路7774万平方米,修建给排水管线5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60.8万平方米,集中供气入户率达到42%,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使用,新建改建靖城人民健身中心、再就业广场公园广场13处。探索实践企业牵动、产业支撑、整屯搬迁、异地安置、集资联建、集体开发六种模式,建设住宅楼145栋,入住农户1.6万户,城镇化率达到51%,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祯祥镇、民政镇被评为重点镇,省委王宪魁书记批示全省推广青冈经验做法。制定《美丽乡村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实施2个乡镇、4个示范村、13个达标村。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4908元和8335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6倍和2.3倍。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87.2亿元,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3.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投入基础建设资金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8倍,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三中、五中、新建小学等建设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省首个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主体已完成,高考成绩连续两年位居大兴安岭南麓贫困片区首位。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建改建县医院、中医院、祯祥医院三所县级医院,与哈医大二院、四院、吉大三院、大庆眼科医院等省内外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乡镇卫生院全部改造升级,标准化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建成全省唯一县级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年均组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150余场次,“靖河之声”群众文化艺术节、“端午诗会”被评为省级特色文化品牌。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标准达到21600元,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城乡低保对象年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505元和3500元以上。公办养老机构全部实现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实现破题。

七、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建设人民办事中心,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1项、转为日常工作事项62项,审批环节普遍精简44.2%,办理时间平均缩短42.7%。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县162个部门和单位预算全部向社会公开。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土地实测面积150万亩。组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国有资产处置、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农村资产资源交易等行为,打造阳光交易平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总体上看,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不可预知问题持续增多,发展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

(一)经济加快发展面临挑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我县同样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理性回落。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土地盐碱瘠薄对生产发展影响持续,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招商引资难度增大,企业运行困难增多,产业层次偏向低端,绿色食品、亚麻纺织、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不均。现代商贸服务业层次不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小,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民生持续改善面临挑战。全县仍有90个贫困村近8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脱贫难度大,如期实现2018年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民生保障投入能力不足,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欠账较大,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标准相对较低。城乡环境仍需改善,棚户区、泥草房群众急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偏远村屯群众急需改善出行条件。

(三)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挑战。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群众诉求日趋多元化,社会层面的矛盾冲突更加剧烈。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服务不配套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土地分配等问题愈发突出,面临着来自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舆论舆情等多重压力。

二、“十三五”时期战略机遇

虽然宏观环境错综复杂,提速升级发展任务艰巨,但总体上看,随着发展步伐的持续加快,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全县发展的韧性、潜力和空间巨大,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全面深化改革蕴含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相继在户籍、教育、棚户区改造、行政审批、土地开发、科技创新、司法改革、生态建设、粮食安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并对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这些政策规定和制度创新,为全县加快机制体制创新、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作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为全县预留的红利规模远大于其他地区,抓住这一机遇,将为全县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的机遇。中央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短板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并且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下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产业脱贫、劳务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医疗救助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和财政投入、金融、用地等方面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并且,将在未来五年投资6000亿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我们推进扶贫攻坚是难得的战略机遇。

(三)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蕴含的机遇。针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压力增大,国家启动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黑龙江省也及时出台了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政策意见。对于青冈而言,正是借势借力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龙江丝路带”建设蕴含的机遇。围绕国家“一路一带”建设,黑龙江省提出了建设“龙江丝路带”的发展战略,并打造以“一核四带一环一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我县正处于哈绥北黑、哈大齐(满)产业集聚带辐射半径,已开通的哈俄欧、哈俄亚国际货运班列,正在积极申请构建的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跨境自由贸易试验区,都将为我们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商贸物流业层次提供便利条件。

(五)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蕴含的机遇。201511月,我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随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建制镇可享受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三供两治”项目可得到省级以奖代补资金倾斜、农民工合同制工人可享受城镇职工同等失业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自主创业可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资金支持等5个方面20项具体措施,政策含金量高,倾向性明显,可利用空间大。

(六)呼兰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蕴含的机遇。市委、市政府站在“十三五”规划的节点,提出了实施“呼兰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重大举措。作为呼兰河流域重要县份,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科学水生态体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抗御灾害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水稻产业带,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对于青冈而言,“十三五”时期,我县既面临着各种风险与挑战,也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立足“十二五”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积极融入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进中求快”主基调,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贫困县脱贫摘帽,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党建水平提升,努力建设富强青冈、美丽青冈、活力青冈、人文青冈、幸福青冈,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如期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最大限度地破解结构性和体制性制约,释放发展活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发展,促进硬实力软实力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生态安全,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开放发展。全面融入“龙江丝路带”,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引资引智、借势借力助推发展,不断拓宽发展的新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外部环境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确定全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5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9亿元,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调精调特,二产调强调高,三产调优调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6.8:41.4:21.8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002元和1343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100%。以低保、医疗、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2018年脱贫摘帽。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达到100%,完成高中教育布局调整,拓展与哈师大合作领域,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乡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加强,特色专科、特色医院规模群体不断壮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场基本健全,叫响“青冈猛犸象故乡”文化品牌,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形成“以公办为支柱,以民营为补充 ”的格局,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城乡建设明显加快。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县城和重点建制镇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改善。按照“干净整洁、整齐漂亮、设施完善、乡村文明”要求,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确保完成示范、达标村建设任务。配套跟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县城道路79万平方米、农村道路844.6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线136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45万平方米,新增燃气入户27000户,城镇、村屯绿化率分别达到43%41%,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更加改善。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15.9%,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生活和医疗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万元GDP综合消耗年均降低3%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建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秩序良好,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类意外事故和信访案件总量明显下降。

第三章  全面推进富强青冈建设

围绕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以工业化创造供给,以城镇化扩大需求,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以信息化注入活力,通过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奋力推进青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创新实施《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在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进而推动我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一、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抢抓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季”战略机遇,大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稳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

以水利化为重点,建设设施农业。加快水利发展,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水资源,着力解决水利设施缺乏、老化等问题,发挥水利对农业生产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呼兰河治理工程,促进沿河农田基础设施更新完善。突出抓好胜利水库、解放水库等大中型控制性工程和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增加水库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大力推广水田控制灌溉技术、旱田节水灌溉技术,适当发展旱改水项目。到2020年,完成水田灌区渠道防渗硬质化总长97公里,新建配套渠系构造物65座,全部推广水田控制灌溉技术。抓好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小型喷灌,实现核心区和示范带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覆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以农机化为重点,建设装备农业。抓住国家和省支持发展农机化的有利契机,积极向国家、省争取农机合作社建设和农机具补贴资金,鼓励支持农民、农机大户、企业、社会自然人投入农机化。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加强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各乡(镇)党委书记每人都要抓一个规范农机合作社新试点,带动整个农机化上水平、提标准。到2020年,全县现代农机合作社达到40个,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3万台以上,配套农机具总量达到6.8万台以上。组建大型农机服务中心一个。农机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其中,整地、播种、中耕、运输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90%

以科技化为重点,建设技术农业。坚持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深松整地、测土施肥、地膜覆盖、育苗移栽、膜下滴灌、病虫防治等先进技术,建立以深松深翻为主体的科学轮耕制,年度深松深翻整地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规范种植技术规程,在整地、选肥、播种、管理及采收环节制定统一标准,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习惯,在乡镇全面推广实施农业种植标准化规程,到2020年,实现标准化种植全覆盖,提升种植水平,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

以土壤肥力为重点,建设生态农业。加大政策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力争在五年内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其中盐碱地20万亩。突出培肥地力,合理引导农户施用农家肥,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扩大秸秆还田面积。积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开展耕地地力培肥试点,探索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手段多积、多造、多施有机肥,提高耕地质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测土配肥站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80%以上。鼓励农民施用生物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耕地质量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有效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优化种植业结构。立足于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坚持“减玉米、扩水稻、稳大豆、增经饲”的总体定位,形成玉米为主,水稻为辅,马铃薯、果菜、粘玉米、万寿菊、杂粮、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为支撑的种植业结构新局面,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亿斤以上。玉米种植要向加工专用型玉米方向调整,重点推广熟期适宜的高淀粉、高蛋白、高油脂玉米品种,结合不同区域种植条件,缩减种植面积,202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到15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800斤。利用沿河、沿水库和水利设施优势,在兴华、德胜、民政、芦河、昌盛等乡镇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水稻,到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力争发展到30万亩。借助国家大豆补贴增加契机,鼓励适宜乡镇开展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到2020年,确保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原则,每个乡镇要重点发展一个产业,每个村要重点发展一个品种,通过合作社和大户引带,逐步形成规模,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2万亩,有机杂粮种植面积增加到4万亩,果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达到千栋温室万栋大棚,棚室总面积达740万平方米,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品牌达到15个以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全县粮、经、饲比例达到7:2:1

加快发展畜牧业。突出“两牛一猪”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生态化之路,努力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奶牛产业。依托新村乡丰富的农牧业资源,通过内扶外引,建设大中型奶牛繁育场,推广奶牛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抓好新村乡青贮饲料合作社与规模奶牛养殖场区的合作经营关系,努力建成单产达到6吨以上高产奶牛群体,引带全县发展奶牛养殖。到2020年末,奶牛存栏量到达5万头,力争建成市级示范园区10个,新增规模养殖存栏奶牛1万头。肉牛产业。充分利用畜牧、农业开发等部门政策,支持明发和牛、晟合牧业、博维肉牛等企业,加快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形成规模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多种渠道,引进一批肉牛养殖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推动肉牛产业化发展。2020年末,肉牛饲养量力争达到36万头生猪产业。借助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有利契机,改变传统小而散的饲养模式,引导养殖户加强联营联合,发展规模养殖,提高生猪品质,强化疫病防治。各乡镇要积极组建生猪养殖合作社,科学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园区,实行规划设计、饲养品种、用料标准、防疫用药、无害化处理、产品销售六统一经营方式,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到2020年,力争每个乡镇建成1个规模化养殖示范园区,引带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利用对俄出口猪肉这一契机,积极推进长林公司1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1个原种猪场。白鹅产业。以宏熙牧业为牵动,重点支持民政继东、祯祥欣汇、芦河平原天元等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种鹅养殖、孵化、短期填鸭式育肥、种草养鹅等新技术,积极发展林下、坑塘、草原养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扩大养殖总量,实现孵化、养殖、销售一体化发展。积极引进养殖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绿色健康鹅产品品牌。到2020年末,实现年养殖白鹅270万只。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宣传引导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户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健全和实施支持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等措施,建设安全优质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探索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做大做强绿色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2020年,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要达到190万亩,“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志个数达到90个。

三、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一批类型齐全、机制完备、运行规范的星级示范社。到2020年,发展各类合作组织2000个,其中,重点支持壮大标准规范示范社465个。培育注册种植、养殖、种养结合 “家庭农场”1000家;培育种植大户3000户;引进农业企业30家。

二是搞好土地确权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充分依靠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要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到2020年前,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要把握政策,统筹研究解决确权登记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奖励机制。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联合体等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5%,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

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和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或参股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凤玉米、四川长林、赛美葵花、万德福、老景杂粮、青宾、立达尔等龙头企业升级工艺设备、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方式,实施订单式发展模式,重点延伸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畜禽、土特产品等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比重达到30%

四、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把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以院县共建、院村共建、专家大院、院企合作等方式的农业科技合作,打造一批示范引带作用明显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对科技的应用能力。到2020年,农业生物、信息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抓好良种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户加快粮食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率先引进、转化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进科技成果。到2020年,全部使用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特别是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打造工作职能明确、运行机制规范、整体素质优良的农技推广队伍,大力推广普及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加快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步伐,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结合“科技之冬”活动,积极发挥农技推广中心、职教中心、农广校、龙头企业、涉农企业科技服务作用,利用现有培训平台,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讲解、参观学习、专家指导、电视讲座等方式,在农闲时节和作物生育期,突出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新品种应用、果菜生产新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稻旱育稀植、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栽培等技术培训。努力培育一批观念新、技术强、懂经营、会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训农民在10万人次以上。加强农产品流通能力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规模大、辐射强、影响广的专业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到2020年,建成果菜(含杂粮、食用菌)交易市场1个,大型畜禽交易市场1个。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冷藏、保鲜等配套设施,果蔬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损失,延长销售,实现反季节销售增值。以合作组织为牵动,加快推进农产品直销直供,广泛开展农超、农校、农企等产销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到2020年,扶持4家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直销直供业务。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形成与本地粮食收储规模和保障供应相符的仓储物流体系。

二是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县“互联网+”运营服务中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建设“特色青冈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小蜜蜂网络商贸有限公司、黑龙江村海淘网络有限公司、黑龙江荣贸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通过互联网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全面展示给消费者,充分接受消费者的评价和监督。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督,建设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大力推进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扩大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20年,电商销售网络全村级覆盖,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第二节  加快构建新型工业化步伐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坚持壮大产业规模与优化结构升级并重,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与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并举,以国家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及我省发展“龙江丝路带”为契机,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载体,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支撑,发挥基础产业优势,注重多点培育,做大优质增量,盘活优化存量,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壮大一批规模企业,发展一批成长型企业,壮大工业整体阵营,增强全县工业整体实力。到2020年,力争全县规上企业达到40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实现105亿元、25亿元、100亿元、5亿元、3.2亿元。

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通过扩大增量、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深度集聚整合,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玉米深加工、亚麻纺织、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生物质综合利用和其他产业。

1.玉米加工业。以建设全国玉米加工大县为目标,依托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加强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玉米淀粉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扶持企业开发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围绕健康食品、淀粉糖、变性淀粉、生物发酵及饲料等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100万吨玉米深加工、10万吨精炼玉米油项目。依托长林肉制品有限公司、万德福食品有限公司、大董黑土地农业有限公司等粘玉米加工企业,在现有速冻粘玉米加工的基础上,上马玉米羹、玉米罐头、玉米饮品、玉米休闲食品等即食食品项目,到2020年,力争全县玉米加工总能力达到240万吨,实现产值70亿元,利税5亿元。

2.亚麻纺织业。以打造全国亚麻纺织城为目标,依托志德亚麻纺织有限公司、普洛普纺织有限公司、泊海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推进浙江金达2.5万锭亚麻加工项目建设,扩大纺织产能,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亚麻纺织加工业由纺纱向织布编织领域延伸,开发亚麻座垫等日用品、高档家私、装饰材料等新型环保产品,推动亚麻加工高端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0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同时,组建青冈县亚麻纺织协会,加强对外宣传,强化内部技术人员互相协作,对接国家、省纺织协会,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与省内外纺织企业交流合作,争取更多亚麻企业入驻青冈,壮大亚麻纺织实力。适时与兰西开展合作,共同举办亚麻博览会,在行业内逐步取得话语权。到2020年,力争亚麻加工企业达到10户,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2万锭,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

3.畜产品加工业。围绕生猪、白鹅、肉牛3个主导品种,提升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促进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畜产品加工业力争实现产值近20亿元。生猪加工以长林肉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生猪屠宰及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发展方向,重点开发餐厨用肉、血液制品、皮毛骨血综合利用等产品,完善生猪屠宰加工产业链。加强长林肉制品有限公司与双汇、哈肉联、金锣等企业产业合作,扩大产能,提高企业知名度。推动2万吨肉罐制品项目2017年达产达效。引进肉鸡养殖加工企业、肠衣加工企业、包装加工企业等配套企业3户,推进2万吨低温熟食制品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县生猪屠宰加工量达到100万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白鹅加工依托宏熙牧业有限公司,大力提高白鹅屠宰总量,积极开发熟食制品、生物医药、饲料、羽绒、鹅翎等深加工和配套项目。到2020年,新建白鹅熟食加工企业1个,鹅肝加工企业1个,羽绒和鹅翎加工企业1个,加工总量达到200万只以上,力争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肉牛加工依托黑龙江明发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大养殖规模,上马和牛屠宰加工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建设年屠宰10万头以上的加工企业,推动肉牛优势资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力争肉牛屠宰加工量达到10万,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4.果蔬加工业。推进发展坚果、蔬菜和食用菌加工,培育有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到2020年果蔬加工业力争实现产值15亿元。坚果加工依托赛美葵花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多元化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葵花仁、南瓜籽产业加工水平,延伸葵花、南瓜产业链条,开发生产葵花油、南瓜粉等系列产品,实现籽、瓢、茎等全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葵花、南瓜深加工及配套企业达到4户,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蔬菜加工以城郊蔬菜生产、夏秋菜南销生产、对俄蔬菜出口为契机,提高蔬菜、食用菌、山野菜等主导产品保鲜储藏和加工能力。鼓励润海食品扩大生产能力,发展食用菌罐头、干菇等项目。支持同惠民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万德福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净菜加工、错期保鲜、有机蔬菜等项目,提高蔬菜附加值。到2020年,力争蔬菜加工产品达到10种,龙头加工企业达到7户,全县地产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60%,实现产值5亿元。

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1.生物质综合利用产业。依托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促进秸秆产业化。依托青冈广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进秸秆成型燃料项目建成投产。进一步做好项目谋划、布局和选型,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秸秆利用项目,提高秸秆加工转化比重。力争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培育成我县新的产业增长点。到2020年,力争建成秸秆工业化利用企业3户,转化秸秆总量6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

2.其他产业。以国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契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包括农、林、畜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污水等生物质液化、气化,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项目。白酒加工业重点围绕青宾老窖酒业有限公司、天沧海酒业有限公司、泉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大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化肥制造业以中昌盛大肥业有限公司、佳农永兴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壮大企业规模,稳定产品市场,开发生物有机肥等肥料项目。包材制造业以嘉丰塑业有限公司、弘邦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围绕提高配套协作能力和丰富产品种类,积极开发新新产品,拓展省内外市场生物化工产业依托立达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奥伯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开发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等新品种。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牢固树立大园区、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科学谋划园区发展思路和定位,坚持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以工业板块为主的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的示范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创新试验区,推进产城融合。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提高园区规划设计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项目容积率和单位投资强度,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相互融合,逐步将园区打造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聚集、商贸活跃的项目承载区。2020年,全县产业园区力争达到“七通一平”标准,规划面积达到43.7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到10亿元。

推进产业集聚。围绕规模化、基地化、特色化,深入推动产业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布局,支持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打造物流、玉米、轻工、畜牧和化工等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园区,实现集约、集群发展。到2020年,2个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达到175户以上。

壮大园区经济总量。依托资源和存量定向招商,全面提高产业项目建设规模、质量和效益。积极对外宣传推介,采取增资扩股、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二次招商方式,以存量引进增量。盘活企业存量,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加快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加强精品培育、打造优势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规模。盘活项目存量,加大对在建项目的服务推进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释放投资效应。盘活土地存量,深入探索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到2020年,力争腾退闲置工业用地50万平方米,用于补充现有工业用地缺口。

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支持各园区与县域外的园区之间按照产业链、价值链,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加强园区管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园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和经营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规模。优化园区服务,围绕企业生产和工人生活,打造一批科技服务、企业融资、仓储物流等小微服务企业,完善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水平。

四、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建设

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体制机制改革,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创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规范会员行为,协调会员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拓展服务职能,积极组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联合行动,围绕区位、生态、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不断开拓市场。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联系相关组织,指导、规范和监督会员企业的经贸交流活动。到2020年,建成3个以上以龙头企业牵头,行业内各企业参加的自主运行的行业协会。

五、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工程

县政府应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前景的粘豆包、大瓜子、驴肉、干豆腐、杂粮等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在企业宣传展示、人才引进、技能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提供发展平台。采取无息贷款、贷款贴息、担保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金融支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到2020年,设立总额不低于500万元的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机制,成功扶持1-2户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级。

第三节  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

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的,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重、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并进、提升城市服务业与发展农村服务业并举,不断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到202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60%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配送型物流和市场流通型物流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把青冈建设成为承接哈尔滨、绥化、大庆,辐射周边市县的重要物流节点和物流集散中心。

一是扶持培育物流企业。鼓励发展小件快运、多式联运、搬家运输、物流配送等多种物流组织形式,引导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和延伸服务领域,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到2020年,围绕202203国道贯穿境内的交通优势,在县城及沿线乡镇集中培育2-5家实力强、辐射能力大的大型物流企业。二是构建物流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以建设大物流为目标,建设物流信息中心和大宗产品网上交易中心,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流程。改善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扩大物流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三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完善,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仓储配送、电子商务、展览展示与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城南物流园、电子商务创业园、快递物流建设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强粮食物流建设。重点推动龙凤玉米源发粮食仓储、黑土地粮食物流、四方天地粮食仓储、盛明粮油粮食物流等企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全县粮食仓储能力达到400万吨。

二、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

通过商贸流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现代商贸流通格局。

一是做大做强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支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对经营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档次。“十三五”期间,着力培育35户年营业额上亿元、主业突出、管理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争取12户进入全省重点培育企业行列。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全县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是发展新型商贸业态。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商贸业态。建设仓储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商贸中心等商贸重点建设项目。进一步规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运作,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加快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到2020年。大型商场、超市、专业市场达到10处以上。

三、加快发展旅游业

依托资源和区位节点优势,以构建 “一心、四带、五区、六线”空间布局生态旅游2020年末,实现全县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一是文化古迹游。充分发挥世界级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资源,打造青冈“猛犸象故乡”文化品牌,结合何小环古城遗迹、发掘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和温泉地热资源,做大做强青冈地址文化古迹旅游产业,做到以馆带园、以园带城、以城带乡,打造青冈新的旅游经济圈。到2020年末,建成集展示、收藏、科研、科普、教学、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生物化石综合博物馆建设,努力打造稳定、成体系、繁荣的文化旅游产业节点城市。

二是名人故里游。充分利用近代战争时期出生在青冈或在青冈生活战斗过的历史人物和新时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如“最可爱的人”马玉祥、“牧马人”曲啸、剧作家崔德志、世界冠军李艳凤以及717名抗美援朝的老军人等,通过建设名人故居、生活故里及学校命名等方式,以及发挥昌盛乡防空洞遗址红色文化作用,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青冈城市名片,提高知名度。“十三五”期间,在县城新建马玉祥纪念馆,广泛征集抗美援朝时期的文物,力争达到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

三是田园、湿地风光和民俗风情游。以城市近郊的生态田园风光、柞树林、城南国家级靖河湿地公园为核心,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对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文明等“三农”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合、包装,着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大力开发康体养生旅游、绿色有机食品旅游等创意休闲农业产品。鼓励建设兴华镇胜利水库水上乐园、民政乡农业生态观光园、通肯河河套、草原湿地,加快推进植物园、国家级靖河湿地公园建设,建成全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样板区。完成满蒙风情园旅游项目建设。

四是宗教文化游。依托大宝积寺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中的建筑、绘画、雕塑及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经典、传说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集参与性、文化性、娱乐于一体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精心编制宗教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宗教旅游文化精品,树立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宗教旅游的社会影响力。                                                                                                                                                                                                                                                                                                                                                                                                                                                                                                                                                                                                                                                                                                                                                                                                                                                                                                                                                                                                                                                                                                                                                                                                                                                                                                                                                                                                                                                                                                                                                                                                                                                                                                                                 

四、规范发展商务中介服务业

大力发展租赁、评估拍卖、法律服务、检测认证、职业介绍、财务顾问、会计审计、房地产中介等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到2020年,基本形成种类较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商务中介服务业网络。加大开放力度,引进一批县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青冈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形象设计、企业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运作、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到2020年,培育1-2家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

五、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推动社区服务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

一是强化社区基础建设。落实每个社区居委会3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活动用房和配套文体活动设施,把社区建成“居民俱乐部”,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企业参与、基层协助等途径,优化环境、规范管理、完善功能,做大做强社区服务工作。到2020年基本实现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功能完善化、服务活动有序化、志愿者队伍普及化的总体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围绕方便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家政、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服务,重点培育家政、物业等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创办社区服务实体,扩大就业渠道。

六、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依托,加强农村服务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由县城向中心镇及农村延伸。抓好农村服务业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市场,引导和支持连锁企业向村级发展连锁经营网点,逐步建立统一、规范、便捷的商品配送和供应网络,不断提高连锁店的商品统一配送率。

第四章  全面推进美丽青冈建设

以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为方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以完善设施配套、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中心县城快速崛起、城关镇协调发展、特色小城镇全面升级、美丽乡村梯次跟进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牢固确立绿色发展战略,推进低碳节能发展进程,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美化城乡生活环境,打造天蓝、山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县城。到2020年,全县非农业人口达到3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

第一节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

围绕县城总体发展格局,战略布点学校、医院、养老产业园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发展要素向县城集聚,以完善设施配套,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为重点,创新城市新形象,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打造商贸服务中心,打造集居住、就业、购物于一体的区域经济板块,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靖南新区要在完善城镇功能基础上,适时启动二期工程;靖东新区要以民政镇城镇化建设为牵动,尽快形成雏形。

一、创新规划理念,突出科学规划指导

探索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编制,保障各类规划有效实施,实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改革政府规划体制,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全覆盖推进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完成青冈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管廊、公共停车场、消防、燃气等各类专项规划;推进城区控详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并按法定程序对已编控详区块与执行总规划不相符的进行调整,对无控详区块分年度分批进行规划。

二、改善民居环境,化解房地产库存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立足高标准建设、去房产库存,形成以棚户区、公租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等形式为一体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国开行贷款等相关政策,通过购买存量房的方式,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到2020年,棚户区改造完成7389户,改造率达到100%,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31.5平方米以上,消化房产库存18.85%;着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通过购买存量房筹集公租房房源和发放租赁补贴的方式,解决1200户低保家庭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着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87146万平方米,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三、完善设施配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坚持把城镇化提升到生态文明战略高度,塑造和展示特色突出、品位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生态和谐、富有活力、向往宜居的青冈城镇化形象。适度超前、突出重点,配套跟进道路、绿化、亮化、给排水、“三供三治”等基础建设。重点突出景观特色,坚持乔灌结合、草篱相间,多树种搭配,形成“一街一品、一路一景”的绿化效果。合理利用现有空间和资源,建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推进张大本、团结村养老公园、人民公园、城西植物园等公园广场建设,拓展休闲旅游娱乐空间。改善城乡客运条件,扎实推进东城、西城及乡镇客运分站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客运公交网络,方便百姓出行。到2020年,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50%60%20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48条,道路面积达到129万平方米;城区新安装路灯2310盏;新增燃气用户27000户,铺设燃气管网45公里,燃气普及率75%;换热站数量达到55个,铺设供热管网32公里,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铺设排水管网111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100%;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85%新建公园、广场12个,总面积158万平方米,实现500米见公园绿地的目标;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5%以上。

四、改变城管方式,塑造城市新形象

健全规范城镇管理机制,抓好市容市貌、环卫保洁、市政设施等方面管理,提高群众爱城、管城、护城责任意识,打造整洁有序宜居环境。到2020年,垃圾中转站达到5座,垃圾运输车辆达到63台,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堆肥厂各1座。着力推进城市容貌整治,以“治脏、治乱、治违”为重点,集中整治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贴乱挂,清除城区道路、河道、市场、工地积存垃圾,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整治各类广告牌匾和标识,全面做到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主次干道、重点区域24小时保洁,城区内无煤炭、砂石料销售点和废品收购点;着力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做好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完成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社区、街道管理职能到位,并确保费随事转、人随事走,实施城市管理、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进社区工程,坚持文明执法、群众参与,推行柔性、亲民、和谐的城市管理;着力推进建筑工地整治管理,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清洁,物料堆放整齐,建筑垃圾管理规范,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出入口路面实现硬化,全面实施密闭运输,无偷倒乱倒现象。

第二节  提升小城镇区域辐射力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发展特色中心镇、重点镇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布局、产业融合链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覆盖、生态共建共享,扩建一批综合实验示范区。扎实推进建制镇棚户区改造、“三供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小城镇城区内教育、医疗以及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中心镇资源吸纳能力。2020年,小城镇城镇化率50%以上;乡(镇)内主要干道硬化率100%;绿化覆盖率45%以上;实现饮水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宽带(光纤)入户普及率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实现污水处理率75%以上。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工程建设。到2020年底全县完成7个重点乡镇、6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撤并45个自然屯,主要撤并50户以下的自然屯及“空心屯”,带动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聚集。

实施生态人居工程。重点实施好住房改造、道路畅通、饮水安全“三项”工程,到2020年,力争改造泥草房、危房18900户,建设一批高标准、有特色的美丽民居,对村庄的危旧房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动员搬迁,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里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加大对泥草(危)房改造建设的宣传和推进力度,到2020年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率达到100%;推进少数民族居住村庄的整治和绿化、美化;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落实好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农房节能性能。加大县乡公路、通村通屯路、断头路、居民巷道及水毁桥梁的改造修复,重点推进昌盛至芦河、通顺至新村等公路建设;加强村内道路建设,到2020年中心村主街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开展中心村次街道硬化工作,到2020年,中心村次街道硬化率达到80%以上;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维修力度,适时开展全县农村公路大整修工作,改善已硬化和未硬化的农村公路路况水平,提升通行能力;加大修建维护主街道路路肩建设力度,开展实施路肩硬化工作,结合乡(镇)、村实际,采取砂石、红砖、道板砖等形式的路肩硬化,2020年中心村主街道路路肩硬化率达到100%。重点解决好115个村屯3.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县城供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中心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全履盖,2020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提高监测能力,提质增效升级改造供水处理设施。

实施生态环境工程。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为切入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打造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全面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环境整治工程,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中心村实施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大力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支持农户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室外厕所,到2020年中心村室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进畜禽圈改造工程,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逐步取消散养,有效治理畜禽粪便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现象,2020年规模化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0%以上,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镇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实现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真正让群众生活空间整洁起来。县城周边一定范围以内的村庄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将生活垃圾统一送往县城垃圾处理场处理;重点镇、中心村及周边村屯,推行垃圾定点存放、定时转运、集中处理;较远的农村,采取就近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逐步实施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组建村内垃圾专人清扫清运保洁队伍,彻底清理居民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确保村内环境整洁卫生。到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周边农村生活污水要收集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重点镇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将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纳入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对居住比较分散村庄的生活污水,采取人工挖路边沟,整修门前过路桥等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实施“生态经济”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借助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政策支持的机会,挖掘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特色,依托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创造的条件与景观,打造农产品采摘、休闲农业山庄、农家乐集聚区、水上乐园、万寿菊花海景观带、靖河国家湿地公园、猛犸象挖掘地、通肯河沿岸生态观光、新村草原观光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示范村要达到院内物品堆放整齐,院落清洁美观,收储粮食合理存放。并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共建绿色、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在中心村绿化上,立足“五围”抓升级,即围村四周、围路两侧、围水域四周、围楼区、围广场进行高标准绿化,坚持多树种、多林种规划,园林式设计,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2020年,省级生态村达到村级总数的90%以上,建好公园广场,依托乡村周边溪流、池塘、草场,打造人工湖或景观带。

第五章  全面推进活力青冈建设

依托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借助建设“龙江丝绸带”的有利契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展对外贸易,推进区域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通过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具有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基础。

第一节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一、实施项目牵动

坚持实施引大靠强、龙头带动放大延伸、鼓励支持本土人才创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资源、产业、产品和市场为依托,发挥土地、劳动力、资源、政策等比较优势,以培育特色产业、立县财源产业项目为重点,认真研究招商优势,精准定位招商目标。全县统一共识,突破瓶颈,实施项目牵动策略,把招商的重点集中在玉米和畜牧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注重引进全产业链项目和配套项目,促进改造升级,把引进与发展、改造与升级相结合,使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推动招商方向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由政策招商向服务招商转变、由政府主导招商向全社会共同招商转变,形成全党抓经济、全民稿招商、全员上项目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发展质效。同时,积极引进生态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项目,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拓宽合作领域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依托我县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资金、技术、产业转移,努力实现与国内大公司、大集团的合作,吸引在我县设立生产基地,共同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方发展。积极借助国家和省实施的“一带一路”及“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大对俄及东北亚地区合作开发力度。积极推动本地骨干企业与域外外优强企业搞好联营联合,做大做强,支持经营困难企业依托存量优势,主动攀高结贵,借助外力盘活闲置资产。拓展和深化合作领域,重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领域、旅游、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设施比较先进,经费相对较低,服务周全配套,办事廉洁高效的要求,积极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努力营造“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真正做到“管理零收费,服务零距离,客商零投诉,协调零意见”。坚持不懈改善企业发展软环境,锲而不舍优化投资硬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手段,以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全力打造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四、减轻企业负担

严格规范涉税涉费行为,国家和省里有上下限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照下限执行。明确涉企收费标准,编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目录,明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并且全部向社会公开。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收费项目,坚持透明收费、阳光收费,由收费单位按照规定明确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布。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减少检查频次。完善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上下级执法部门科学确定检查范围,避免重复检查。加强对企业乱摊派问题治理,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摊派或变相乱摊派行为。

第二节  加快推进体制创新

一、深化科技体制创新

1.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与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服务平台,鼓励规模以上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与院校挂靠合作、技术入股、兼职聘用等形式开发高、新、精名牌产品。加强技术中心、园区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行业技术服务工程。大力发展种、养、加等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会,加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高等院校新研发的技术合作产业项目。到2020年,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全力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2.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按照需求和适用的原则,采取政策吸引、高薪竞聘、在岗培训、民主推荐等形式,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确保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质量、效益等方面,都能更有力的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强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县拥有各类人才总数突破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67人。同时,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奖励机制,确保人才资源全方位开发开放,促进人才队伍与劳动力市场相融合,与县域经济社会常态化发展相适应。

3.强化围绕价值链的协同创新。依托重大项目,以实现科技突破和创新价值为目的,以市场机制为途径,多方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模式。强化围绕创新链的协同创新。依托信息化平台,使创新核心职能不同的协同创新组织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等不同研发阶段的协同配合,使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顺畅实现从知识到产品之间的多个转化的创新模式。强化围绕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强化产业有机联系,推动配套产业、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大力强化产业间的联系和合作,突出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加快促进技术扩散至关联产业。

二、强化产业协同创新

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推动产品由初级向精深转变、由中间向终端转变、由一般向品牌创建转变。强化大中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创新机构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将外围技术、配套设备的研发任务外包给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小微企业承接研发外包工作,推进小微企业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创新,支持有关公共研发平台免费为小微企业提供研发服务,支持同行业小微企业在通用技术开发方面建立联盟组织。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培训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引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在科技融资、科技贷款等领域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补贴力度。此外,不断深入落实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措施。针对辖区中小企业众多及其贷款需求“急、频、少、高”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科学客观测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适当扩大中小企业授信额度,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和利率,对中小企业积极推行“整贷零偿”和“循环贷款”的信贷方式,减轻集中还款负担。

第三节  稳步推进体制改革

一、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责放的原则,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强镇扩权工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提出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性意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网络建设。逐步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发展农村多种形式担保的信贷产品。完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制,建立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支持发展生产、灾害、疫病、住房等农村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土地确权和草原确权改革工作,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土地资源和草原资源,开展好林权、土地经营权、草原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森林、土地、草原资源资产流转工作,实现提档升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继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创新和完善服务模式。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准入、监管等全行业管理职能。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促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发展,推进社会办医,放宽准入,加强项目投入引进,强化政策扶持,促进医疗技术人员合理流动。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依托人民办事中心、乡镇便民服务大厅以及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从经济建设型到公共服务政府转变。全面建设法治、责任、服务和诚信政府,实施“三单一网”管理。完善决策机制,提升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府公开,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机构确定服务标准、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以合法稳定住所、稳定就业为基本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落实居住证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和便利的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让更多流动人口能够融入城镇,增强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四节 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以政府法规为保障,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完善长效化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舆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为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

一、加强信用主体诚信建设

强化政府诚信建设,落实政务承诺兑现制度,完善信用评估和绩效考评机制,确保政务履约和服务守诺。促进公务员诚信履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强化企事业单位诚信建设,加快建立企业制假贩假、偷逃税款、违法排污等信息采集和监管体系。强化社会组织和个人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信用信息有效整合、依法公开,加大对重点涉信组织信用记录的审查力度,提高规范化运作水平;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应用机制,加大对重点涉信人群的监管力度,增强个人诚信自律和文明守法意识。

二、加快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各部门、各行业加强信用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相关信用登记及数据信息的更新,并对公众及需求者提供便捷查询,切实让信息平台真正成为社会信用的“反映器”。建立信用服务供求体系,支持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发展。

三、健全信用奖惩机制

褒扬遵法守信先进典型,惩戒违法失信不良行为,构建奖惩分明的社会信用体系。根据失信的性质和程度,由信用主管部门做出监管性惩戒,管理职能部门做出行政性惩戒,金融、商业服务机构做出市场性惩戒,司法部门做出司法性惩戒,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用反面案例来产生社会震慑力,达到约束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目标。对于信用记录良好、商誉高的市场主体,在监管中采取倾斜政策,降低其商务成本。

第五节  推动创新管理方式

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全社会的习惯。构建全覆盖的学习网络,全面利用书刊报网、通信终端、会议座谈、人际交流等多种方式,构建全覆盖的学习网络。健全学习的督促考核机制,引导企事业、政府机关建立起关于学习的非正式的督促考核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和晋级制度,推动学习成果向实践转化。推进行政管理方式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及其设定的约束条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并按照负面清单相应要求减少审批程序、环节和资料要求。推进审批式管理向登记式管理转变,推进环节管理向终端管理转变。定期组织各部门之间行政管理创新的经验交流会,并请市场主体进行匿名评价。支持企业探索适用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发展模式下的管理创新模式;支持企业管理及管理创新的外包活动,可全部外包给职业经理团队,也可利用碳交易平台将低碳管理内容部分外包给相应机构;及时向企业提供市外、省外管理创新的最新信息;支持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等组织定期组织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经验交流活动。


第六章  全面推进人文青冈建设

坚持发挥教育在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巩固文化之基。坚持调动群众热情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巩固传统文化精髓。坚持提升法制水平为社会人文发展规范性、警示性服务,巩固法治政府形象。全力打造有青冈特色的教育传承文化、新型城镇文化和法德融合文化,促进人文理念和素质全面提升。

第一节 实施教育兴县战略

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布局规划、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和基础建设,以提高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解决大班额、择校热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优质发展、强势发展、均衡发展。

一、加快提升学前教育

统筹各类资源,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支持民办幼儿园提档升级,进一步强化幼儿管理。以强化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扩大公办教育幼儿园的办学规模,积极鼓励、整顿规范民办幼儿园。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50%以上,在园幼儿数达到全县在园幼儿总数的75%以上,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 %以上,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二、优化基础教育水平

适应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需要,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按照“软硬件并重,分批次推进”的原则,一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和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建设为主线,以建设标准化学校,寄宿制学校为重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在财政投入、校舍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切实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积极动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鼓励残童随班就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全面把握普通高中发展现状,以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为典范,引导普通高中走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道路,提升高中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率达到95%以上。加快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增强全市特殊教育水平提档升级。到2020年,“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加强县级示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着力改善教学条件,着力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到2020年,中小学楼房化率达到98%以上,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1.9%

三、快速发展职业教育

按照科学、优化、协调发展的原则,生化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创新,拓宽教育资源,开辟发展空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打造好焊接、汽修、物流、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农学等专业。2020年,品牌专业要达到5个,创建2个以上省级精品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500人,非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00人,各类技能培训达到5000人次。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汽修、焊接、服装加工、家政护理等实训实践基地。

第二节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强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把青冈建设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的文化大县。到2020年,完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影院,集艺术创作、各类辅导、排练、训练、电影放映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健身工程,争取“十三五”期间,实现城乡健身工程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行政村、社区文化场所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和“三网融合”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和乡村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努力形成县乡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二、大力开展文体活动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在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公共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为百姓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到2020年,全县藏书总量达到30万册,实现人均藏书量0.6册的国家要求。通过数字化系统,链接乡镇(街道)—村(社区)农家书屋,推进县图书馆与基层图书管理总分馆制。继续推进送戏、送辅导、送电影到基层,十三五期间,每年送电影2000场次以上,国产新片比例达到700场以上,为中小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影片160场以上。依托现有的二人转剧团、靖河艺术团、冈青青艺术团、舞之韵舞蹈队等各类文体活动队伍,搭建文艺活动展示舞台,积极开展文艺演出、入村入户演出、文体比赛等活动。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和谐社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100场次以上。

三、推动广播影视业健康发展

按照传输快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统筹协调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构建广播电视数字化传播体系。加强集约化经营、本地化服务,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打造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声音广播等发展,努力推进“三网融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监测监管和调度指挥体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以电视为龙头对经营性资源进行广播、电影、音像、报刊、出版等多种媒体的多重开发。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数据广播、互联网接入、网络游戏、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网络服务,打造广播影视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节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一、强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教育,开展“文明新风培育”行动和“德礼满青冈”主题活动,按每年20%的比例,在全县各街道社区、乡(镇)村建立“道德讲堂”,设立“善行义举德行榜”,不断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手机、互联网、电子屏、标语、条幅等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展典型人物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发现、评选和推广“最美青冈人”、“四好人物”、“十佳公仆”、“道德模范”、“诚信标兵”等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及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弘扬传统美德,引领新风正气。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规范化建设,积极对上争取指标,力争到2015年末,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总数达到30个,实现全覆盖,全面提高城乡未成年人校外阵地创建水平。

二、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

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市民的科学素质。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我们的节日”、“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国学知识大讲堂”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正能量的传播,让仁义礼智信厚植人心、蔚然成风。倡导全民阅读,启动“书香青冈”工程,通过读书月、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力争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全民勤于读书、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让阅读日益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建设书香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文明用餐、文明购物、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市民从“他律”向“自律”的道德提升,促进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引导推广社会志愿服务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成立青冈县志愿者协会,构建县志愿者协会、乡镇街道和各条线志愿者服务队构成的“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做到覆盖有效、组织有序、工作有力。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力争到2020年使志愿者注册人数超过常驻人口的12%。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形成由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团县委、妇联、教育局、民政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指挥机制。建立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表彰激励机制,完善志愿者星级认证和奖章授予制度,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有效证明,进而探索建立社会性的个人志愿服务档案。建立全县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发布和提供对接平台,围绕扶危济困、城市运行、公益服务、社区服务、赛事活动、治安防范、应急宣传等重点领域,开发一批如“衣旧情深”、“学雷锋、做奉献”、“邻里守望”、“情暖寒冬”等志愿服务特色品牌,促进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

四、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以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道和文明中心户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法治的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力争到使我县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以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四好”人物评选和文化、卫生、科技、体育、法制“五下乡”活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建设新文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户”创评活动,到2020年,全县165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十星级文明户”和“中心户”一条街。深化文明行业(单位)创建,以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诚信建设、行风建设,开展“创暖心服务、树满意品牌”活动,推动文明行业创建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全县文明单位创建率,到2020年,全县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达到55家,争创全省文明单位(标兵)38家,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4家。

第四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着力加强地方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制度化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抓好村级班子和带头人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双富”工程,更好地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各项规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论、重品行的用人导向,努力打造一支善谋发展、能干事业的干部队伍。

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大力量

坚持和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工作机制,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切实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大协商民主力度,拓宽协商民主形式,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充分发扬民主,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激发全县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县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三、加强法治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

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权力制约监督,确保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与监督。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法治化治理体系和网格化责任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公共安全工作的意见》,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七章  全面推进幸福青冈建设

坚持以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互动与有效合作为立足点,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增强政府职责,使全县人民享受充分就业机会、完善的社会保障、均衡的公共医疗等权利,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的指数,将青冈县建设成民富县安、充满活力的幸福家园。第一节  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以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扶持创业为出发点,强化政府职能,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就业服务平台。

一、拓宽创业就业空间

通过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围绕群众生活消费需求、规模化生产经营、区域节点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几个方面拓展众创空间,将青冈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分散的民间资金变成创业资本,各行各业的小生产者、经营者变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业主体,做多个体创业、做大小微企业、做强优势产业。到2020年,全县私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由现在的15890家增加到25000家以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37560人达到70000人以上。

二、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就业。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消除就业歧视,不得在城镇就业岗位的招录条件和招录范围中设置针对劳动者户籍和来源地要求,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加强失业监控、预防和调控,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减少失业。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就业结构。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功能。

四、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用足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积极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大力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大学生、社会劳动者、退伍军人自主创业,科技人员以技创业,青冈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社会各类能人带头创业。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落实信贷、服务、税费减免等扶持激励措施,为创业者提供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打造创新培训和孵化平台,大力发展众创、众筹,支持创客,掀起全民创业新热潮,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建立覆盖全民、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强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加强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及标准化建设。实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到2020年末,全县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药费核销比例达到90%以上;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药费核销比例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3%以上;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基层保障队伍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到“十三五”末,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运行更加规范、顺畅,做到应保尽保。

2.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以建立完善制度、理顺有关部门关系为重点,总结积累经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助学、住房、取暖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有效解决基层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学习等权利。

3.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进行救灾培训和演练,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及时有效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县、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全部要制定应急预案,每年最少进行12次应急演练。县级救灾事业费投入不低于上级下拨资金的30%

4.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加快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协调公安、卫生、财政等有关部门解决好重病、精神病受助人员救治难的问题。在“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下,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分类救助管理方式,对流浪老人、重病人和未成年人实行区别对待政策,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探索救助管理站的临时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相互协同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同时,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力争在2020年建成一处儿童福利院。

5.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为主导与市场为主体协力推动,加快发展与监管规范双管齐下,服务项目与服务产品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养老机构达到6441张,全县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以上,其中,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890张,占全县养老床位总数的30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民政镇、青冈镇、永丰镇和兴华镇4个乡镇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到2020年,新增养老床位800张。全力推进宾鸿-颐馨园养老产业园、银河养老产业园、靖城养生养老产业园等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到2020年,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加快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和五保家园建设,到2020年,全县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占总社区的60%以上,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达到90%,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场所、农村幸福院和五保家园建立占全县的25%以上。

三、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基金收支,明确政府投入责任,维护基金安全。加快社会保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专业标准,规范业务规程,整合经办资源,完善管理方式。支持军队建设,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完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进一步理顺县、乡镇、社区管理关系,明确社区组织职能职责,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规定,建立社区事业投入发展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自治模范乡镇达到乡镇总数的90%,村民自治模范村达到总数的80%。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到2020年,城乡社区居(村)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每个城市社区均建站11400平方米左右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四、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妇女儿童的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坏境。坚持“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全方位推进“十三五”期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落实,为妇女平等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努力提高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

五、加强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突出中心、突破瓶颈”的工作思路,着力完善体制建设,加强残疾人工作,改善残疾人状况,努力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健全残疾人帮扶机制,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灵关怀和精神疏导,让残疾人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消除自卑感。到2020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完善残疾人就业择业机制,加强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让更多残疾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禀赋创业就业,增强其社会价值感和存在感。到2020年,有能力就业的残疾人就业比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到2020年,我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内。每千人拥有床位4.5张、医生2.3人、护士2.3人。

一、健全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2020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新建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4家,新增床位2000张。依托县医院、中医院建设完成1-2所老年人康复(护理)中心。大力推进县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互通共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县域内90%的病人不出县的目标。推进县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卫生计生机构信息网络安全互联认真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县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深入开展生殖健康系列服务,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深入实施好1245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做好65岁以上老人、7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到2020年,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强化计划免疫,国家免疫规划内以乡镇为单位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不断拓展妇幼保健服务内容和范围,提高孕产妇、儿童系统保健水平。加强职业卫生、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高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规范处置率达到100%     

三、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扩大中医药服务范围,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工作水平。“十三五”期间,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0项以上,县中医院力争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创建标准。到2020年,全县15所乡镇卫生院、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都要设置中医药服务区,并能够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人才培养,培养中医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青年优秀人才10名。

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医院管理,完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制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狠抓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提高急救能力。扩大医学科技领域的对外交流,加强与省内外名院名校的技术交流和协作,继续深化县医院与哈医大一、医大二,中医院与哈医大四、中医药大学联合办院成果,加快构建高层次合作与交流平台。完成肿瘤微创技术治疗中心、体检中心,妇幼保健、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心内、脑外等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县人民医院“二甲晋三”工作。结合区域卫生规划,扶持鼓励、规范引导民营医院发展,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五、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到2020年,全县继续医学教育一、二级学科覆盖率达到100%,三级学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卫生计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争取培养县内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20名左右。加强基层卫生计生人才培养,重点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任务,全面提高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着力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现状。到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中60%以上的人员具有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10%,乡村医生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0%,大专以上达到20%。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卫生人才的培养,到2020年,县级医疗机构医生本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护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30%以上,通过考试、聘请等渠道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第四节  推进扶贫开发

以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要内容,深入落实“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深入推进“五个一批”战略,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脱贫一批。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2016年计划脱贫25221人,2017年计划脱贫31296人,2018年计划脱贫21791人,确保到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十三五期间,具体实施“八大脱贫攻坚行动”:

实施特色产业脱贫行动围绕绿色优质粮食、食用菌、设施蔬菜、优质畜禽等,建成5-10个万亩以上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种植业基地,100个规模化饲养的百头、万只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培育发展15个以上 “一村一品”的贫困村特色种养业产业集群。

实施村屯道路畅通和饮水安全脱贫行动。在脱贫期限内,贫困村道路全部完成硬化、保持畅通,贫困村危桥、电网、安全饮水水源等基础设施全部解决到位,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村庄绿化美化、文体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得到切实改善。

实施农田改造提质增效增收脱贫行动。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呼兰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实现对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控和有效利用。

实施异地搬迁泥草房改造脱贫行动。采取先县城、后乡镇、再中心屯的梯次安置方式,对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居住环境脆弱的贫困村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对不适宜搬迁的贫困户泥草房进行全面改造。

实施“互联网+”脱贫行动。通过互联网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为贫困群众提供扶贫开发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电商优势,搞好线上销售,拉动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实现既要种得好更要销得好。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脱贫行动。积极整合各种技能培训资源,加大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力度,促进转移就业稳定增收。到2020年,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万人以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2000人以上,农村贫困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培训8000人以上,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教育资助500人以上。

实施政策保障“兜底”脱贫行动。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机结合,把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对贫困人口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贫困人口个人缴费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门诊统筹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

实施财政金融支持脱贫行动。建立与精准扶贫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中,拿出10-15%作为专项扶贫预算。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稳步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和小额扶贫贷款使用额度。

第五节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宽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新路径,实现居民收入快速、多元、持续增长。

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规范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管理,逐步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健全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2元,年均增幅达到10%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完善营销体系,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开拓劳务市场,加强劳务品牌宣传,促进劳动力高质量输出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严格落实生态补偿、规模经营补贴、农机购置和深松整地补贴等政策,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0元,年均增幅达到10%

第六节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健全食品药品风险预警、检验检测、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覆盖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最严格监管制度,推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加大食用农产品监管力度,采取完善标准、制定行为规范、加强抽检、建立追溯体系等措施,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严格管控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使用,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企业的监督检查,规范对小作坊、摊贩、网络销售等的管理。继续打击无证无照、销售和使用无合法来源食品和原料、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食品企业完善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记录制度,加快形成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加大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到2020年,在全县建立一个农产品检测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的果蔬制品、家副产品进行化肥、农药残留检测,并对抽检和送检单位进行曝光。要求全县的餐饮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所用原料标注产地和是否为转基因产品。

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严格药品研制监管。完善药品研制规范,建立健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体系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现场检查覆盖率,加强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数据的监测。严格药品生产监管。加强药品生产监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药品生产风险监管体系。鼓励开展常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动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鼓励企业按照要求建立药材基地。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执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情况的经常性检查,严肃查处违规企业。严格药品流通监管。完善药品流通体系,规范流通秩序,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并与药品零售机构直接结算。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探索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供应网,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确保基本药物和短缺药品质量安全、公平可及。严格药品使用监管。完善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药品质量管理,发挥执业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切实减少不合理用药。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完善在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开展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药品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促进合理用药。

三、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

推进食品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逐步实现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与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接。采取信息化手段实现药品研究和生产过程的非现场监管。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网站,加强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推进监管体系建设,合理划分市、县、乡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事权关系,建立重心下移、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完善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和责任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让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发展指导作用,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青冈县发展的阶段要求,提高政府在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健全规划管理体制确立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规划确立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制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综合运用经济和税收、价格等行政手段,分年度落实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保持实施的连续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制定专项领域的专项规划。各乡镇政府要根据本规划精神,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的各种行为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依据,所有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都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责任意识,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通过深入宣传规划,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意图与政策导向,引导其自觉参与规划实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要加强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保证规划的整体执行效果。

二、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协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改善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建立重要资源的高效配置综合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组织化程度,促进重要公共资源向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倾斜。要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要有效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增长,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制定,根据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统一,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三、组织实施具有牵动性的工程项目重大工程是“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的具体落实,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以产业项目为主导,重点实施传统优势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基础设施项目为支撑,重点实施交通、道路、能源、水利等项目;以民生项目为保障,重点实施卫生、教育、文化及安居工程等项目。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生成机制,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的分类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重大项目的建设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提高项目建设的服务水平,建立起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类相关规划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的衔接配套机制,保证重大项目的有效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不断提高重大项目的组织建设水平。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财政保障程度。

四、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扶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整治等方面倾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就业、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支持政策。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产能的盲目扩张;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本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主要依据。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落实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要加强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调控目标的监督预警,及时向政府报告。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的审议、监督机制,对不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布点,实行报告和质询制度。要完善对违反规划原则的适时通报制度和对重点项目的督查、督办、服务制度等。要定期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在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监测。要创新招法举措,随时解决在规划执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和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当规划实施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修订或废止时,由政府提出建议,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遵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夯实作风。要紧紧依靠县委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提升“功成不必在我”境界,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要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强化“三严三实”,坚决反对“四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稳更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监督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奋力推进农区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Qgzf index052

"中国·青冈"手机版

返回首页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  主办:青冈县人民政府  |   承办:青冈县信息中心

本站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1440*900  |  联系方式:0455-3249022

黑ICP备13000956号-1 | 网站标识码:2312230001 | 黑公网安备:23122302000103